Mon - Fri : 09:00 - 17:00 山东·青岛
手机答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App小程序

进入微信小程序

客服微信/QQ号

437192406

返回顶部
渔医考试网
执业渔医 2022-10-30 18:57:44
寄生虫图片
寄生虫名称 :
刺激隐核虫
寄生种类 :
寄生虫-原虫类 » 纤毛虫
宿主选择 :
多宿主寄生虫 
危害关系 :
掠夺营养 机械性损伤 疯狂游动/转圈 
寄生部位 :
皮肤/鳞片 
感染来源 :
主动经皮感染 
答题/百科 :
做相关考题或查看百科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x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属纤毛门、寡膜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和鳃上,引起鳃和皮肤上出现大量小白点,俗称“海水小瓜虫病”或“海水白点病”。


      刺激隐核虫营直接发育生活史,即不需要中间宿主,在宿主寄生期和脱离宿自由生活期要经历4个阶段: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


      滋养体:幼虫感染宿主后,转入上皮内,形成滋养体。滋养体长径在400~500μm,呈圆形或梨形,全身表面披有均匀一致的纤毛,近于身体前端有一胞口。外部形态与多子小瓜虫相似,主要区别是隐核虫的大核分成4个卵圆形的串珠状团快。虫体能在宿主上皮内作旋转运动,以宿主体液、组织碎片及整体细胞为食。滋养体生长期为 3~7d。滋养体成熟后,从宿主体上脱落下来进入水环境,依靠体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自由运动,停留在遇到的合适基质上,进而发育成为包囊前期虫体。


      包囊前体:滋养体脱离宿主体的时间具有日周期性,多数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脱落。虫体脱离宿主,在形成包囊前,通常在水体中缓慢游动2~8h,此期称包囊前体。包囊前体最后固着于一些附着物上,脱掉纤毛,虫体表面的脊状突起变平,并形成厚的囊壁,最后形成包囊。


      包囊:大小随水温和鱼种不同而异,通常为(94.5~252)μmx(170~441)um。包囊通常经历一系列的不对称二分裂,最后变成许多子代幼虫。虽然在同一鱼体上的滋养体常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16~18h)脱离宿主,但包囊发育和幼虫的逸出则很不同步,即使在培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幼虫:幼虫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大小(20~50)μmx(30~70)μm,前端稍尖,有一变形胞口,后端钝圆,全身密布纤毛。虫体由于纤毛的活动而不断转动,细胞大核呈念珠状。一个包囊可孵出200~400个幼虫。幼虫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和感染宿主。大多数虫株的幼虫都只能生存不足24h,但孵出6~8h后,幼虫的感染能力大大减弱,10~12h后则仅有少部分幼虫还具备感染能力,18h后完全丧失感染能力。幼虫呈日周期性逸出,即在无光的夜间才孵出。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又叫海水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一种。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

刺激隐核虫.jpeg


      刺激隐核虫又叫海水小瓜虫。刺激隐核虫常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的上皮下,可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发病原因
在生产中,一般有几种情况是造成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原因。
(1)机械损伤,如分苗、倒池、刷池等操作不小心造成鱼体破损,导致虫体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隐核虫的直接原因。
(2)由于感染细菌或病毒,对鱼体造成损害后,导致虫体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隐核虫的间接原因。
(3)由于营养不足或环境恶化的原因造成鱼体免疫力下降,也能导致虫体乘虚而入。
刺激隐核3.jpg


防治方法

①对已养殖过的池塘或水泥池在放养鱼前用含氯消毒剂高锰酸钾等浓溶液(150~200克/米3)彻底消毒。

②淡水浸泡病鱼3~10分钟,消毒后的病鱼需移入新池。③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克/米3的浓度。
④网箱养殖时,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发病后及时治疗,死鱼及时捞出,不可随意丢弃水中。低平潮时定期在网箱壁上泼洒生石灰水。
⑤流行季节,在网箱中吊挂硫酸铜片2~4片,每隔3~5天再吊挂。

渔医考试网郑重声明
①文中若涉及兽药、疾病、给药治疗方法等内容,仅供参考,我们不会对其内容正确性、科学性予以保证!若发现错误请 联系管理员
②文中配图主要来自我方原创,部分来自pixabay图库或转载自其他平台,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删除!
③探讨养殖技术+考试交流可以 加微信群

回复

举报

热门问答 更多热门问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