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 Fri : 09:00 - 17:00 山东·青岛
手机答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App小程序

进入微信小程序

客服微信/QQ号

437192406

返回顶部
渔医考试网
执业渔医 2023-6-2 22:35:2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x
      一个客户说他的大闸蟹养殖塘口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疾病,螃蟹的壳子瓣开后,后盖里面有像牛奶一样的液体存在,他觉得螃蟹所患的是“牛奶病”,并问我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让他发了图片如下:
图1.png
图1:患病螃蟹(苏州)
图2.png
图2:患病螃蟹与健康螃蟹(苏州)
      另外该苏州养殖户所录视频如下:

      大闸蟹的“牛奶病”我是听过,但印象不深,因为以前在江苏几乎没人讲过,于是赶紧查资料,就在查资料的这段时间,4月初,渔博士连锁的徐敬顺店长(兴化钟夏店)和张磊店长(兴化合陈店)分别在兴化和扬州的客户处发现了这个类似的疾病,张磊店长还在抖音上讲了这个疾病,其中一个扬州养殖户的图片如下:
图3.png
图3:患病螃蟹(扬州)
      经过资料的收集,基本上可以肯定,这种大闸蟹的“牛奶病”即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有极大的概率(90%以上)是感染了二尖梅奇酵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病菌是真菌,所以处理起来非常麻烦,甚至绝大多数消毒剂是没有用的。或者举个例子,人的脚气就是一种真菌感染,大家都知道,如果得了脚气并且用药的话,必须要连用至少15天,这就是麻烦的地方所在。另外,凡是看到这种后盖充满了牛奶状液体的螃蟹,这种螃蟹是没救了,因为是属于疾病的晚期了,但对于健康的螃蟹要做好防治工作。

      上知网搜索了一下,以“牛奶病”作为关键字,能搜索到的中文论文一共有27篇,其中只有3篇是和中华绒螯蟹(大闸蟹)相关的,其他主要是和三疣梭子蟹相关。如果以“乳化病”(“牛奶病”别名)作为关键字,能搜索到的中文论文一共有12篇,其中1篇是中华绒螯蟹的,另外11篇都是和三疣梭子蟹相关。

      在时间上,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发表时间最早是2020年,论文中发现中华绒螯蟹此类疾病的时间是2018年,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实际中存在此类疾病的时间可能更早。而三疣梭子蟹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6年,疾病则最早发现于2000年。我们综合这些论文来谈一下中华绒螯蟹的“牛奶病”。

一、关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

      马红丽等(2020年)、申洪斌(2020年)、徐晓丽等(2021年)对辽宁盘锦市出现“牛奶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病原鉴定,经过多重方法的综合检测,最终均指出,“牛奶病”是由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引起的。有关二尖梅奇酵母的水生动物宿主有奇努克鲑鱼、罗氏沼虾和三疣梭子蟹等,其中在对罗氏沼虾的研究中发现该酵母与粪肠球菌共同感染,最终使得25%左右的罗氏沼虾出现了死亡。而使用污染了二尖梅奇酵母的卤虫投喂大鳞大麻哈鱼,35天后34.5%的大鳞大麻哈鱼死亡,远高于对照组(4.3%)。

      另外,“牛奶病”一词在水产上应该是最早用于三疣梭子蟹上的,这两种蟹的“牛奶病”外观症状极像,尤其是后盖充满了牛奶状的液体。但是三疣梭子蟹“牛奶病”的病原目前没有检测到二尖梅奇酵母。

      许文军等人(2003年)在研究中指出,2000年-2002年,舟山市养殖梭子蟹连续发生被称为“乳化病”(亦称“牛奶病”)的暴发性疾病,经过生理生化检测,并经重复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病的病原为假丝酵母菌属酵母菌。

      王国良等人(2006年)通过对来自舟山市养殖梭子蟹感染菌株的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病理组织电镜观察等手段,指出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为溶藻弧菌和葡萄牙假丝酵母,葡萄牙假丝酵母为继发性感染。

      王高学等人(2007年)通过对舟山市养殖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的分离、分析、感染试验,最终病原鉴定结果为恶臭假单胞菌。

      许文军等人(2007年)通过研究指出,舟山市养殖三疣梭子蟹“乳化病”病原为血卵涡鞭虫,这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

      王印庚等人(2017年)在研究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暴发的疾病,指出其中一种“牛奶病”的病原为血卵涡鞭虫;另外一种类似“牛奶病”的疾病被称为 “肌肉白浊病”或“牙膏蟹”,其病原最终鉴定为微孢子虫。

      以上研究指出感染三疣梭子蟹“乳化病”(亦称“牛奶病”)病原有可能为:假丝酵母菌、溶藻弧菌、恶臭假单胞菌或者血卵涡鞭虫。

      其中血卵涡鞭虫在中华绒螯蟹的淡水养殖期间感染的可能性不太大,因为相关研究指出,盐度低于18的美国兰蟹中,几乎没有发现感染。而另外的研究指出,虽然盐度并不能影响血卵涡鞭虫在兰蟹体内的增殖,但释放到水体的孢子会迅速死亡,可能并不会造成血卵涡鞭虫的继续传播。

      三疣梭子蟹为海水类甲壳动物,而中华绒螯蟹现在仅是扣蟹前在海水里养殖,从扣蟹开始就进行淡水养殖了,两者不同科也不同属,但是两者发病后的症状是极为相像的。

二、二尖梅奇酵母的相关图片

      马红丽等人(2020年)先用迪夫快速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最终得到了中华绒螯蟹头胸甲所含牛奶状液体中的细菌形态。而申洪斌(2020年)在孟加拉红培养基及TCBS培养基上培养致病菌,得到了相应的菌落形态。
图4.png
图4:A图为病蟹头胸甲腔中的牛奶状液体;B为牛奶状液体中的细菌体染色;C为显微镜下分离细菌的形态;D为在肌肉纤维中感染的细菌体,组织已经液化、坏死,部分(★)被细菌体取代。出自:马红丽等(2020年)
图5.png
图5 A:致病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B:致病菌在TCBS培养基上的培养形态。出自:申洪斌(2020年)
      而经过纯化的二尖梅奇酵母经扫描电镜得到如下图片:
图6.png
图6 病原菌纯化液扫描电镜 出自:申洪斌(2020年)
图7.png
图7 二尖梅奇酵母的显微照片(出自:Zhang H Q et al.(2021年))
图8.png
图8 病原菌纯化液透射电镜(出自:申洪斌(2020年))
徐晓丽等人(2021年)对患牛奶病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和肌肉分别做了扫描电镜图,得到如下结果:
图9.png
图9 患“牛奶病”中华绒螯蟹肝胰腺(a)和肌肉(b)的扫描电镜(出自:徐晓丽等(2021年))

三、病症描述

      综合马红丽等人(2020年)、徐晓丽等人(2021年)的研究,对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症描述为:牛奶病蟹的活力弱、摄食率下降,行动变得迟缓,而且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迟钝,步足呈现散开状态,螯足也不再紧贴身体的前侧,有少数染病蟹在甲壳上面出现了花斑现象,步足的关节膜处呈现白(浊)色,如果切断步足,就会有类似牛奶状的乳白色液体流出来,但是会更稀一些。鳃呈浅棕色或乳白色,部分变成了黑色,鳃丝排列混乱,已无正常的鳃结构。肌肉组织属于感染的重灾区,主要的病变表现为肌肉纤维横纹基本消失、整体结构不再紧密、部分肌肉组织已经开始溶解液化。患病后期,血淋巴会由蓝色完全变为牛奶一样的乳白色。

      而申洪斌(2020年)则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患病期进行了阶段划分:
图10.png
图10:中华绒螯蟹“牛奶病”患病不同时期图片(出自:申洪彬(2020年))
      对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在不同阶段的疾病症状,申洪斌(2020年)做出以下描述:
表1: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在不同阶段的疾病症状 出自:申洪彬(2020年)
表1.png
      同时不同组织外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下图:
图11.png
图11 患“牛奶病”的中华绒螯蟹四个组织变化,左为健康蟹,右为患病蟹,最上面组织为鳃,依次为心脏、肝胰腺和肌肉。(出自:申洪彬(2020年))

四、关于几种感染途径的感染概率以及相应的死亡率
      许文军等(2003年)采用了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菌体浓度为104-107个/ml,试验期间温度为21℃,各试验组在感染后5-12天内全部死亡。

      马红丽等(2020年)只采用了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所使用的菌液浓度分别为1×107、1×108、1×109CFU/mL,浸泡时间为3小时,期间水温在(18±1)℃。各试验组15天后开始出现死亡,到试验结束后,三组不同浓度菌液注射试验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33%、40%和53%。

      申洪斌(2020年)采用了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健康中华绒螯蟹,经注射感染的螃蟹全部发病,第4天开始患病蟹就基本不再摄食,第5天均出现了大量死亡。不同菌液浓度的死亡时间并不一致,其中采用3×105cfu/mL菌液注射的试验组在7-10天出现了大量死亡,全部死亡时间是第16天。而采用3×106cfu/mL菌液注射的试验组在5-6天就开始出现了大量死亡,全部死亡时间是第15天。而徐晓丽等(2021年)分别采用注射、浸浴、饲喂3种途径对健康河蟹进行人工感染,其中采取注射的试验组第2天开始不再摄食,第9-10天死亡量最大,第14天全部死亡,总体死亡率100%,此试验组从第6天开始就能观察到明显的“牛奶病”症状;采取浸浴的试验组第3天出现了死亡,第14天试验结束时,总体死亡率为28%,在此组,前期死亡的螃蟹并未有明显的“牛奶病”症状,明显的白色乳液现象是从第9天死亡的螃蟹出现;采取饲喂的试验组也是第3天出现死亡,第14天试验结束时,总体死亡率为12%,不过在本组并未观察到明显的“牛奶病”症状。

      从以上的感染试验来看,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浸泡组还是注射组,随着致病菌液浓度的增加,死亡时间会缩短,死亡率会明显增加。而内服则出现一定的减轻现象,甚至死亡河蟹未表现出明显的“牛奶病”症状,虽然有研究认为(Zhang H Q)该酵母菌可能先进入河蟹肠道,进而引起全身系统性感染,但从徐晓丽等人的试验来看,感染概率方面,可能肠道的机率比较小,反而是注射或者浸浴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一些。

五、关于发病时间与死亡率的相关问题

      经由和《辽宁地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作者之一孙娜女士联系,并且综合这几篇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论文来看,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发病时间一般是在当年的10月份左右至第二年的4、5月份。孙娜女士也特别指出,温度升高之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就少见了。
而在三疣梭子蟹当中,因为病原的不同,其发病时间略有差异。
表2: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发病时间及发病死亡率
表2.png
六、关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防治

      从仅有的几篇关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分析,我们知道病原基本确定为二尖梅奇酵母,该病菌属于真菌类,而真菌疾病的治疗是远难于一般性细菌疾病的,同时一般的消毒剂果均不佳,这几篇论文也有的做了药敏试验,但结果均是如此,而且在抗生素的筛选过程中,申洪斌(2020年)发现水产上允许使用的几种抗生素,包括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多西环素都是无抑菌效果或者抑菌效果比较差。另有一篇论文研究指出马索亚内酯在试验上使用效果较佳,但缺乏实际现场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本文的统计,该病大概多发于当年的10月份至翌年的4、5月份。并且在通过对几种感染途径以及相应死亡率的分析,我们初步可以得知,中华绒螯蟹可能在受伤后更容易感染此类病菌,而对于发病的群体,会有一部分因为共用水体而感染,另外肠道的感染可能是概率最低的。

      综合以上,我们给出以下预防建议:
1、预防真菌疾病首先要做好环境的管理工作,绝大多数真菌滋生首先是环境不佳的原因。
2、如果是外购的扣蟹苗,请一定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多数量抽查,防止购买到感染此类疾病的蟹苗。
3、蟹苗进塘前最好能做一次药浴工作,或者提前对养殖塘口做一次消毒处理。
4、3月15号开始塘底就要开始用一些保真的过硫酸氢钾底改片,每隔10-15天用一次,坚持使用,并且用完底改片后,一般第二天建议大剂量使用有益菌。
5、坚持内服丁酸梭菌、乳酸菌等有益菌。
6、定期打样,坚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如果有疾病,也要在早期发现,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在养殖塘发现此类疾病,那要做好以下相应工作:
1、只要看到了蟹盖内出现牛奶液体的螃蟹,就不需要想着对此类螃蟹再救治,因为它们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此时尽量将患“牛奶病”的螃蟹全部捞出来,并且要离养殖塘远点的地方挖坑加生石灰埋进去,绝对不能扔在塘边,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
2、如果发病比率不是太高,建议围绕改底改水去处理,先用过硫酸氢钾底改片,15%或者20%的,要真品,要坚持使用,而且今年这个塘口的使用频率要高,建议10天一次,1公斤用4亩水面。
3、连续消毒,用50%的过硫酸氢钾粉剂或者二氧化氯粉剂,说实话,消毒剂对此类病菌效果可能不大,但可以防止其他有害菌的交叉感染。
4、大剂量拌喂丁酸梭菌与乳酸菌的合剂内服。
5、年底清塘,发病塘的清塘药的用量是往年的2-5倍之间,加大清塘药的剂量,减少二尖梅奇酵母的滋生。


渔医考试网郑重声明
①文中若涉及兽药、疾病、给药治疗方法等内容,仅供参考,我们不会对其内容正确性、科学性予以保证!若发现错误请 联系管理员
②文中配图主要来自我方原创,部分来自pixabay图库或转载自其他平台,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删除!
③探讨养殖技术+考试交流可以 加微信群

回复

举报

热门问答 更多热门问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